Mobile menu
北平沦亡期间的故宫文物维护

来源:10博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05 23:09:26

浏览数量: 1

  1937年7月29日,北平沦亡,故宫博物院留守人员在充溢艰苦和风险的时期,舍命维护故宫文物。

  “七七事变”迸发后不久,北平也随即沦亡。日军经过拔擢傀儡政权,干预故宫博物院业务。为了承认和确保组织安稳、故宫古建筑和文物藏品安全,故宫博物院北平本院坚持“对外委曲求全,不亢不卑”“对内著重典守,留意敞开陈设”“对人事则旧员不裁,去人不补”三原则。

  抗日战争期间,国民政府自顾不暇,对故宫博物院更是顾及不上。故宫留守职工一直在执着地维护与捍卫着故宫古建筑群,默默无闻地维护着历朝历代留下的珍贵文物。因他们的据守,院藏文物和古建筑才未受更大的丢失。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民国档案史猜中,有一份标题为《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北平本院八年工作陈述》的档案。这份陈述中记载:“故宫博物院内终年有护卫警员140人,逐日练习,授以学术各科及国术、西乐等,每日昼夜分班应勤,各陈设室及院内遍地护卫事宜均责令担任。所属之大高殿、、太庙、景山等处,亦仍由该队派警驻扎,并因时局联系,警饬各护卫队警严守门禁,昼夜巡查,以防意外。”

  紫禁城宫廷周围设置着许多有目共睹的大缸。这些大缸按原料可分为鎏金铜缸、青铜缸和铁铸大缸三类,制作的时期也各不相同。这些缸每口可储水3000多升,是宫中必不可缺的消防器材。前史上,这些大缸由十几个宦官专门担任办理,每天派杂役从井内取水,一担一担地把大缸装满。为确保大缸里的水能随时取用,冬季要在缸上加盖,缸外包上一层棉套;在特别冰冷的时节,还要把缸架在特制的石圈上,在石圈内点着炭火,昼夜不熄,使缸内水不冻,做到未雨绸缪。

  抗战期间,因为兵器的供给严重不足,为了扩大生产兵器弹药,日军先后三次在北平进行强制“献纳铜品运动”。1943年,日军竟要求故宫博物院将故宫内一切用来贮水救火的大铜缸交出。这些铜缸历经明清两代,是重要文物,大多按前史原貌摆放在观赏路线上的明显方位,早就被日本人盯上。留守北平的故宫博物院职工为维护这些文物花费了很多心思。他们将铜缸逐个点查,分类造册,计算出刻有明清款识的铜缸98件;虽无款识,可是铜色、款式相似明代所造的125件;无款识且款式不能判定时代的54件。针对日军前后三次强征铜品,故宫博物院反复强调这些铜器都是古物,且均已编号登册,不能交出。终究为了承认和确保全体文物安全,不得不将无款识且不能判定时代的铜缸交出去,确保了其他精品铜缸幸免于难。

  1944年6月,已是走投无路的日军又从故宫劫走照明铜灯亭91个,铜炮1尊。这些文物刚运到天津,还没有来得及运到日本,日本即宣告屈服。抗日战争成功后,1946年1月27日,北平市政府与故宫博物院、北海公园、中山公园派员,一同到天津大王庄卜内门库房,追回了部分“献纳”的文物铜器。惋惜的是,从故宫劫走的部分铜灯亭已被破坏,而铜缸则不见踪迹。

  现在故宫博物院现存大缸231个,其基本功能已不再是防火。阅历了年月的洗礼之后,这些水缸作为故宫文明的组成部分,向人们诉说着它们见证的前史变迁。